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 联系我们
  天宇简介 |   馆长致辞 |   机构设置 |   本馆荣誉 |   联系我们 |   2024年度工作计划 |   2023年度工作计划 |   2022年度工作计划 |   2021年度工作计划 |   藏品征集管理办法 |   入藏标准 |
用户名:
 
密  码:
 
 千龙厅(恐龙)
 和政生物群厅
 山旺化石群厅
 海百合厅
 贵州关岭生物群厅
 热河生物昆虫蜘蛛厅
 万鱼厅
 原始海洋生物厅
 宝石厅
 钟乳石大厅
 蝴蝶标本厅
 综合厅
 
天宇自然博物馆科研成果汇总2014
信息来自:天宇自然博物    发布日期:2020/8/19   浏览次数:1703  
2014年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1、1月,郑晓廷、王孝理,与中科院专家周忠和,邹晶梅合作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The histology of two female Early Cretaceous birds(早白垩世鸟类两只雌性个体的骨组织学研究)”一文。文章对天宇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已达性成熟的鸟类个体进行了骨组织学的研究,这两件鸟类化石分别是热河鸟和未定名反鸟类。骨组织学的研结果表明这些原始鸟类的性成熟发生在骨骼成熟之前,并揭示了中生代鸟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骨组织的变
化要比我们原有认识更复杂。
2、2月我馆张晓梅在《化石》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生命为征服蓝天所做的努力——从恐龙到鸟类的羽翼演化”的科普文章。文章以作者所翻译过的十余篇有关恐龙及鸟类的羽毛起源演化发育的文献做参考,结合自身所参与的有关研究发现,以通俗生动的语言综合性的阐述了从恐龙到鸟类,飞翔的主要机制——羽翼结构的演化。在叙述中配以生动精美的化石图片,图文并茂,极富可读性。
3、2月13日,陈军、王孝理、王博等人在《Zootax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 remarkable new genus of Tettigarctidae (Insecta, Hemiptera, Cicadoidea)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northeastern China(中国东北中侏罗世螽蝉科(半翅目,蝉总科)一新属种”的文章。文章根据天宇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昆虫标本报道了侏罗世蝉类一新属种,命名为郑氏天宇祖蝉。其种名和属名分别取自天宇博物馆馆长郑晓廷先生的姓氏和天宇博物馆的名字。
4、4月14日,郑晓廷、邹晶梅、王孝理、王岩、张晓梅、周忠和等
人在《公共科学图书杂志》(Plos One)杂志上发表了“New Specimens of Yanornis Indicate a Piscivorous Diet and Modern Alimentary Canal(新标本揭示燕鸟的食鱼习性和现代模式的消化系统)”一文。文中通过对几件嗉囊中保存着鱼类残骸的燕鸟标本进行研究,探讨了现生鸟类消化系统的演化产生,并进一步确定了燕鸟的食性。据文中报道发现:早白垩时期的鸟类与新鸟类一样可以在吃饱的情况下,在食道中储存一部分食物以备以后消化;燕鸟的牙齿不是用来咀嚼食物的,而是用来捕捉食物的;燕鸟的消化道不同的部分已经具有了先进的肌肉系统,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具有了不同的蠕动功能;先进的消化道系统出现在具有牙齿的白垩纪鸟类中;燕鸟是一种主要以鱼类为食的鸟类。
5、4月,《古脊椎学报》第二期发表了郑晓廷、邹晶梅、王孝理、张晓梅、王岩合作撰写的一篇题为“New Information on Hongshanornithidae from a new subadult specimen (一件新的亚成年个体标本所揭示的红山鸟科新信息)”的文章。文章根据对天宇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亚成年鸟类标本的研究,报道了早期今鸟型类一新属种——陈氏天宇鸟。新属种与红山鸟科鸟类的特征最为相近,因此被归属为红山鸟科;但根据一系列与其他红山鸟科成员不同的特征,建立了红山鸟科一新属种。该新属种鸟类的发现使红山鸟科成为已知种属分化最丰富的早白垩世今鸟类群。另外,新标本也丰富了红山鸟科鸟类许多新的重要形态学信息。
6、 6月24日,陈军、王博、 郑晓廷等人在 《eLIFE》杂志发表了题为“Extreme adaptations for aquatic ectoparasitism in a Jurassic fly larva(侏罗纪一种极度适应水生外寄生的虻类幼虫)”的文章。文中根据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昆虫标本,报道了一种来自中国侏罗纪时期的幼态虻类(双翅目)新属种——侏罗奇
异虫。侏罗奇异虫具有一系列外寄生的特征,是水生外寄生昆虫,可能靠吸食蝾螈的血液存活。本研究揭示了一种形态特征极端特化的虻类幼虫,使我们对中生代外寄生昆虫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7、8月4日,馆长郑晓廷与姚云志、蔡万志、徐星、等合作完成的文章“Blood-Feeding True Bug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早白垩世的吸血虫)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杂志。文中报道了中国东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一个新的吸血虫家族,其中包括两个新属新种的成员。利用地球化学的方法,结合形态学和埋藏学的资料,发现这些新种属是已知最早的以血液为食的蝽类,使得之一支系昆虫的历史的全球纪录扩展了大约3000万年的时间。这些新发现丰富了早白垩世时期吸血昆虫的系统发生分异和生态多样性,增加了人类对这一时期古生态环境的了解。
   8、8月,馆长研究的“保存精美卵泡的早白垩世鸟类化石对研究恐龙繁殖行为的意义”的成果获临沂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最早的鸟类曾经用四个翅膀飞翔”的成果荣获临沂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9、9月,馆长研究的“中生代原始鸟类后肢飞羽及生殖系统演化研究”获山东省教育厅2014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普通本科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10、9月9日,郑晓廷、邹晶梅、王孝理、张晓梅、周忠和等合作在 《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题为 “On the absence of sternal elements in Anchiornis  and Sapeornis and the complex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vian sternum (关于近鸟龙和会鸟缺失胸骨以及鸟类胸骨复杂的早期演化)”的文章。文中通过对大量的近鸟龙,会鸟标本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研究,最终确定包括始祖鸟在内,这些重要的物种都没有胸骨,并且缺失胸骨可能是鸟类早期的一个祖征。研究还发现基干鸟类的腹肋腔相对比非鸟兽脚类的大,表明腹肋作为一种胸骨的补偿结构,用以附着肌肉组织。这项研究发现了鸟类胸骨结构早期演化中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复杂性,表明了胸骨结构本身的发育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骨骼而言具有着更高程度的可塑性。
11、9月,陈军、张海春、郑晓廷等人在《古生物学报》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内蒙古道虎沟中侏罗世古蝉科(昆虫纲,半翅目)一新属种”的文章。论文基于采自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侏罗统地层的一块蝉类后翅化石样品描述了一种古蝉科新属种——宁城美丽古蝉(Kallicossus ningchengensis gen et sp nov)。此外,论文对道虎沟地层已报道古蝉类进行了总结,并基于此对该地区化石层的地质时代进行了探讨。 新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古蝉科在侏罗纪中期生物多样性程度非常高。
12、10月17日,王孝理、邹晶梅、郑晓廷、周忠和等人合作在《林奈学会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rachis dominated tail feathers from a new basal enantiornithine(一种新的基干反鸟类所提供的有关羽轴主导型尾羽演化的新信息)”的文章。文章对一新属种反鸟类,马氏始鹏鸟,进行报道。此新种鸟类体现了一些新的基干反鸟类特征,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早白垩世时期分化最丰富的反鸟类支系的早期演化。此外,马氏始鹏鸟保存了前所未见的尾羽形态:一, , , 对长长的完全以羽片为主体的羽毛。这一新形态的发现支持了一些早期鸟类的以羽轴为主的球拍状羽毛是由羽片羽毛演化而来的观点。
13、10月22日,李亚蒙等人合作在《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发表了题为“Diatom-inferred salinity changes from the Yushe paleolake indicate an aridification during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transition in North China”(硅藻反映的榆社古湖盐度变化指示的中国北方上新世-更新世转折期干旱化)的文章。文章对来自山西省榆社县张村组剖面(2.7-2.5 Ma)的化石硅藻组合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硅藻-环境传递函数重建了当时的古湖水盐度。研究发现,硅藻类群的变化指示了水体盐度的变化,并进一步反映了2.6百万年前后在东亚内陆发生的显著干旱化事件,可能与青藏高原北缘隆升导致的亚洲冬季风增强和北半球的冰川发育有关。该研究表明硅藻组合分析可以在亚洲内陆古环境重建工作中提供非常有用的生物学证据。
14、12月10日,郑晓廷、王孝理与孟津等人合作在《国家公共图书馆杂志》(PLOS ONE)上发表了题为“Dental and Mandibular Morphologies of Arbo-roharamiya (Haramiyida, Mammalia):A Compari-son with Other Haramiyidans and Megaconus and
 Implications forMammalian Evolution(树贼兽齿骨和下颌形态——与其他贼兽和巨齿兽的对比以及对于哺乳动物演化的意义)”的文章。文章继2013年8月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金氏树贼兽之后,再一次对树贼兽的标本进行了报道,对金氏树贼兽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并与其他早期的哺乳动物进行了形态对比。对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5、12月,陈军、王孝理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素萍及中国海洋大学李琪、孔令锋等人在《Journal of Conch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rotapes motsei sp. nov. (Mollusca, Veneridae) from the south coast of China, an overlooked bivalve species evidenced by iterative taxonomy(中国南部沿海的墨子原缀锦蛤(软体动物门,帘蛤科),一种被迭代分类学证实的贝类新物种)”的文章。该文章描述了一种在我国南部海域常见、但却被长期忽略的贝类新物种——墨子原缀锦蛤。这种双壳贝类一直以来被误认为是锯齿原缀锦蛤的一种形态变异,但作者以往DNA条形码及多基因片段的分子分析表明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物种。在本文中,作者对新种墨子原缀锦蛤进行了详尽的形态描述,并阐述了综合形态、生态、分子等信息进行种水平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
1. O’Connor JK, Wang M, Zheng X-T, Wang X-L, Zhou Z-H. 2014. 
The histology of two female Early Cretaceous birds. Vertebrata 
Palasiatica. 52: 112-128
2. O’Connor J K, Wang M, Zheng X, et al. Reply to Foth: Preserved cart-
ilage is rare but not absent: Troodontid sternal plates are absent, not rar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201419403.
用户名:
 
密  码:
 
· 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Copyright(c) tianyu.cc All Right Reserved.© 2009
技术支持:临沂信息港 鲁ICP备11023576号 版权所有:天宇自然博物
地址:平邑县城莲花山路西段  电话:(0539)429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