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宇自然博物馆科研成果汇总2016 |
|
信息来自:天宇自然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0/8/19 浏览次数:1808 |
|
2016成果目录:
1、An Enantiornithine with a Fan-Shaped Tail,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ectricial Complex in Early Birds
一种具扇尾的反鸟类与早期鸟类尾部演化(齐亚比鸟)
邹晶梅 王孝理 郑晓廷 胡涵 张晓梅 周忠和
2016年1月11日发表于《现代生物学》
摘要: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和热河鸟,都具有一个爬行类的骨质长尾。然而,其他鸟类则都有一个缩短的尾巴,末端是一个愈合结构,称作尾综骨。现生鸟类中,尾综骨通常连着一个用来控制尾羽的肌肉结构—尾羽球茎。尾羽球茎在飞翔中控制尾羽的展开。这种对尾羽形状的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尾部的飞翔功能。热河生物群的鸟类化石保存了已知最早的带尾综骨鸟类,并且还保存了各种各样的尾羽形态。但却没有发现尾部过渡演化的直接化石记录。早白垩世鸟类不同支系间尾羽和尾综骨形态的差异引发了学术界这样一种观点:尾羽球茎是与今鸟型鸟类的犁头型尾综骨一同起源的。一种新发现的鹏鸟科鸟类——大嘴齐亚比鸟保存了确凿的证据说明反鸟类也曾拥有协助飞翔的扇形尾羽。短尾综骨与扇尾相伴,共同出现在今鸟型鸟类和会鸟目中,现在又出现在鹏鸟科中,这充分的说明了这些结构是一同起源的,并且与尾羽球茎一起构成了一个复合型尾翼。最简单的推测是尾羽球茎是尾综骨类的一个祖征,然后在各路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孔子鸟和一些反鸟类不幸失去了这一结构。不过从形态差异来看,也有可能是分三次独立演化产生的。
2、A new Jehol enantiornithine bird with threedimensionalpreservation and ovarian follicles
一种呈三维保存并带有卵泡的热河新反鸟(临沂鸟)
王岩 王敏 邹晶梅 王孝理 郑晓廷 张晓梅
2016年1月15日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
摘要:我们对来自中国东北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种新的反鸟类进行报道,并建立一个新的属种——美丽临沂鸟。标本中所保存的卵泡化石说明这是一个雌性个体。新标本近乎三维的保存状态揭示了在其他早白垩世反鸟类中很罕见的一些解剖学细节形态,使得我们能够将其与晚白垩世反鸟类进行更详细的形态对比。新标本左右两侧乌喙骨保存形态的差异表明了一些骨骼特征会明显受到保存状态的影响,因此在被压扁的标本中所看到的一些骨骼形态特征可能需要重新的考量。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相似,临沂鸟正型标本的二头肌嵴上具有一个非常发达的肌肉附着凹,但却没有保存顶韧带凹(晚白垩世反鸟类具有的)。我们在文中对美丽临沂鸟的这些形态的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3、A new basal bird from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in early birds
中国一种新的基干鸟类与早期鸟类的形态分化(郑氏重明鸟)
王敏 王孝理 王岩 周忠和
2016年1月25日发表于《科学报道》
摘要: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含鸟化石沉积,仅晚于发现始祖鸟的德国晚侏罗世索获分石灰岩。本文我们报道一种来自热河群的新种鸟类——郑氏重明鸟。系统发生分析表明重明鸟比中生代鸟类主导类群反鸟类和今鸟型鸟类都更原始,属于一种新的基干鸟类。新鸟的发现增加了我们对早期鸟类形态演化和种系分化的认知。重明鸟的叉骨非常僵硬,对飞翔不是很有利。但重明鸟拉长的前肢和发达的三角嵴也许能够为飞翔提供足够动力。重明鸟独特的骨骼形态特征表明在飞翔演化的早期,鸟类曾做过大量不同的演化尝试。新标本胃石的保存进一步证明了在基干鸟类中,植食习性是非常普遍的。热河群鸟类当时面临着与翼龙的生存竞争,并且与非鸟兽脚类生活在同一个生态空间中,其中一些是以鸟类为食的。因此,在鸟类早期演化中,以植物为食可以减少与其他肉食动物以及飞翔动物的生态竞争。
4、A skull of 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 (Rhinocerotidae, Perissodactyla) from a new lower Miocene local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nd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Plesiaceratherium
一只中国山东早中新世细近无角犀头骨的研究及近无角犀的系统发生位置
卢小康 郑晓廷 舒克文 谭进
2016年2月18日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
摘要—来自中国山东省一个新产地,昌乐县吉家庄,的一个保存完好的犀牛类头骨化石被归属为细近无角犀。而来自山东山旺盆地附近临朐县的其他犀牛类,包括以前被报道为无角犀新种和山旺近无角犀的,也被归属为细近无角犀类。新头骨具有以下细近无角犀的特征:下颊齿上具有连续的唇线;颅顶近乎平坦;外耳道腹侧闭合,向后上方延伸为一个浅浅的沟槽。对近无角犀属与矮脚犀属进行对比显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近无角犀属于犀牛科中一个非常原始的支系,并且发现近无角犀类的其他种类作为一个支系,可以明显的与矮脚犀类区分开,并且作为矮脚犀种群的一个并列类群。根据这一结果以及对神奇近无角犀解剖学重新评估,我们认为以前的走犀属应该被恢复并且称为神奇走犀。吉家庄细近无角犀的发现表明这一地区含化石的硅藻土页岩是在早中新世沉积形成的。
5、Ear Ossicle Morphology of the Jurassic Euharamiyidan Arboroharamiya and Evolution of Mammalian Middle Ear
侏罗纪树贼兽(真贼兽类)的听小骨形态与哺乳动物中耳演化
孟津 毕顺东 郑晓廷 王孝理
2016年5月4日发表于《形态学杂志》
摘要:中生代哺乳动物中耳骨骼的化石极为罕见,因此最早期哺乳动物中耳骨骼的形态信息仍然鲜为人知。本文我们对中国东北侏罗纪晚期的真贼兽类,树贼兽,的镫骨和砧骨进行报道,这是已知最早的哺乳动物听小骨的记录。与非哺乳类的尖齿龙类的相关骨骼相比,树贼兽的两个听小骨都非常小。头骨长度与镫骨足板直径的比例是51.74,而镫骨的长度占头骨长度的4%,这两个数字都在哺乳动物镫骨大小的范围内。镫骨长杆状,具有一个非常大的镫骨孔。此镫骨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后突,这在哺乳形动物镫骨中是很独特的,此后突被认为是镫骨肌的附着点,与茎舌骨骨化的近端(镫骨端)是同源的。砧骨与非哺乳类尖齿龙类的方骨不同,骨体小并且骨突细而短。结合齿骨内侧面没有齿后骨槽和麦氏沟的情况,听小骨的发现表明树贼兽已经发育出了真正的哺乳式中耳(DMME)。在各种对哺乳动物高水平系统发生关系的观点中,我们倾向于把贼兽类归属为哺乳类,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哺乳式中耳在异兽类支系(包括真贼兽类和多瘤齿兽类)独立起源了一次,在单孔类和正兽亚纲之外。因此,哺乳式中耳在哺乳类动物中至少独立起源了三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贼兽类不属于哺乳类,那么就意味着哺乳式中耳在多瘤齿兽和真贼兽中是独立起源的,就像在贼兽类与其他哺乳类之间的其他许多平行演化的齿系,下颌及头骨四肢特征那样。
6、A new symmetrodont mammal (Trechnotheria: Zhangheotheriid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and trechnotherian character evolution
来自中国早白垩世一新种对齿兽类哺乳动物(完兽次亚纲?张和兽科)与完兽类的特征演化
毕顺东 郑晓廷 孟津 王孝理 Nicole Robinson, Brian Davis
2016年5月24日发表于《科学报道》
摘要:本文我们对来自中国义县陆家屯早白垩世的罗氏晚萌齿兽进行报道,这是张和兽科对齿兽类哺乳动物的一个新属种。化石标本是一个关联的头骨和齿骨,包括几近完整的齿系:I4/3 C1/1 P54 M3/4(I,门齿;C,犬齿;P,前臼齿;M,臼齿)。新种对齿兽不具有典型的进步对齿兽的臼齿特征,齿系组合与张和兽和毛兽不同,反而与更原始的对齿兽类以及正兽亚纲的种类各有一些相似。其上下的远端前臼齿呈明显的臼齿形态并且正在经历换牙的阶段,揭示了相关种类的位置同源性。我们对新标本的嘴吻进行了描述,这是首次对对齿兽类的嘴吻报道,还描述了眼眶的许多信息。最重要的是,新种对齿兽在张和兽科位于非常基干的位置,使得我们能够对完兽类的特征演化进行探讨,并且最终为探讨正兽亚纲的演化提供新线索。
7、The morphology of Chiappeavis magnapremaxillo (Pengornithidae: Enantiornithes) and a comparison of aerodynamic function in Early Cretaceous avian tail fans
大嘴齐亚比鸟 (鹏鸟科:反鸟类)的形态学描述及早白垩世鸟类尾羽的空气动力学功能比较
邹晶梅 郑晓廷 胡 晗 王孝理 周忠和
摘要:齐亚比鸟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本文对大嘴齐亚比鸟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进行了详细描述。齐亚比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齐亚比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齐亚比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8、Molecular evidence of keratin and melanosomes in feather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ird Eoconfuciusornis
早白垩世始孔子鸟羽毛中的黑色素和角蛋白的分子学证据
泮燕红 郑文霞 Alison. 邹晶梅 王敏 郑晓廷 王孝理 Elena. 周忠和 Mary.
2016年11月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早期鸟类和非鸟恐龙羽毛中保存的微体结构最早被鉴定为细菌,但现在被重新鉴定为黑色素。然而现生羽毛中的黑色素总是被角蛋白围绕着或者说根植于角蛋白中,但黑色素根植于角蛋白中的情况在化石中还没有报道过。本文中,我们对来自中国热和生物群早白垩世基干鸟类始孔子鸟的一件新标本羽毛中的微体结构和周围介质进行了多方面独立的分子学分析。我们的研究目前是对最早的鸟类角蛋白进行超微结构和免疫学鉴别。我们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一种新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对特殊化石超威结构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局部定位,在高分辨率中对蛋白质表位进行了鉴别分析。研究表明,周围介质中角蛋白的存在支持了这些微体结构是黑色素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种区分黑色素体与其他微生物体的有效方法。我们的研究为化石中很难保存的组织结构的分子保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