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 联系我们
  天宇简介 |   馆长致辞 |   机构设置 |   本馆荣誉 |   联系我们 |   2024年度工作计划 |   2023年度工作计划 |   2022年度工作计划 |   2021年度工作计划 |   藏品征集管理办法 |   入藏标准 |
用户名:
 
密  码:
 
 千龙厅(恐龙)
 和政生物群厅
 山旺化石群厅
 海百合厅
 贵州关岭生物群厅
 热河生物昆虫蜘蛛厅
 万鱼厅
 原始海洋生物厅
 宝石厅
 钟乳石大厅
 蝴蝶标本厅
 综合厅
 
凤凰网中国力量年度人物郑晓廷
信息来自:天宇自然博物    发布日期:2023/11/7   浏览次数:697  

中国力量年度人物:博物学者郑晓廷:格物致知、砥砺人生(转自凤凰网)

由凤凰网和金种子馥合香联合发起的“2023中国力量十大年度人物” 活动正在进行,第七支中国力量十大年度人物系列专题片正式上线。

  15年前,55岁的郑晓廷从归来庄金矿矿长位置功成身退,本该投身闲适生活,以垂钓下棋为乐的他却“跨界“投入古生物研究,在自己创建的天宇博物馆中担任馆长一职。20年间,郑晓廷科研团队及合作专家先后在英国《Nature》、美国《Science》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期间他还被临沂大学特聘为教授。

  如今古稀之年的郑晓廷还在古生物学科研道路上疾驰,如他所言:“越钻研越敬畏,经常和史前生物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很年轻。“就是这样一位全身心散发着对科研执着追求精神的学者,竟然是初中肄业,在锅炉工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一棵奇葩。

砥砺人生40年:从锅炉工到金矿矿长

郑晓廷1954年出生于山东乳山的一个军人家庭,两岁时跟随父亲来到革命老区沂蒙平邑县。16岁初中肄业的他进了平邑县针织厂,开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当起了一名锅炉工。为了能让这份又脏又累的力气活轻松点,郑晓廷开始钻研,自学摸索,搞出了机械加煤的半自动化锅炉、自动上水的水塔、制造了机械化翻布机等省时省力的设备,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初中肄业的郑晓廷成了厂里的技术名人,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五年后,年仅21岁的郑晓廷成了针织厂团总支书记,又一个五年后,郑晓廷正式成为平邑县针织厂厂长。

从锅炉工到厂长,郑晓廷实现了人生首次跃迁。此后郑晓廷凭借勤奋苦学,踏实肯干的精神开启了属于他的通达仕途。1984年调任县经委副主任,1988年又调任仲村镇镇长,两年后接任镇党委书记。此时的郑晓廷,年仅36岁。

1991年4月,归来庄金矿被发现,成为轰动平邑县的大事件。作为我国“七五”期间地质找矿的三大发现之一,开发之初可谓千难万险。郑晓廷临危受命,转任成为金矿的首任矿长。白天考察,晚上钻研,郑晓廷从零开始,把金矿生产经营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行业的工艺流程全都装进自己的脑子。

任职矿长期间,郑晓廷主持完成了三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由他发明的“全泥氰化、尾矿压滤、滤饼干堆、滤液循环”提金新工艺,从根本上解决氰化钠污染问题,帮助金矿实现了高效创收,并被全国广泛应用。 “全国自学成才奖”、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都是他担任矿长期间,潜心科创的功绩证明。

从厂长到矿长,郑晓廷实现了人生第二次跃迁。



跨界科研:生命不止探索不停

因在金矿工作的原因,郑晓廷认识了很多矿物岩石,也接触到不少古生物化石,这便是他开启地质研究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入门钥匙。

归来庄金矿利润一直保持得很好,但郑晓廷已经开始筹谋建一座博物馆来保护各种矿物化石,这样既可以通过旅游来拉动全县经济,也可以在古生物领域继续探索。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于2004年在平邑建成开放。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及史前生物博物馆里,收藏了1200多件恐龙化石及2200多件鸟类化石,另外还收藏有四百余种、数千件罕见的原生态矿物宝石标本。最有价值的当属“镇馆之宝”——338.6克拉的金刚石,据说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金刚石。

2009年金矿被山东黄金收购,此时怀揣对科学研究及生命、人类起源的浓厚兴趣的郑晓廷回到博物馆,一门心思投入古生物学研究。他开始不断搜集各种资料,英文的、德语的、法文的,以自学自查、虚心求问的方式,将翻译过后的资料反复研读。越钻越迷,越迷越钻,手里是密密麻麻的古生物学理论资料,眼前是博物馆里数千件定格在岩石中的恐龙、鸟类等古生物遗迹,一副恢弘的史前生命景象在他脑海中演变,这让他更下定决心要搞清楚地球生物起源和演化的原因。

和前两次一样,郑晓廷依旧从零开始,展开对古生物学科系统性学习。之后他意识到只学习理论远远不够,要想了解生物结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解剖。于是郑晓廷便找来鸡、鸭子、鱼、鸽子等小动物开始解剖,从此他成了博物馆食堂菜谱中荤菜的稳定供应链。

一位工作人员回忆,有一段时间他们天天吃馆长解剖完的鸵鸟肉。谈起郑晓廷的解剖爱好,工作人员感叹中又带着惊诧。博物馆两栋楼之间通过透明的玻璃桥连接,间或有飞鸟撞死在玻璃桥下,郑晓廷每每都是将死鸟带回办公室解剖。有一年夏天,临沂动物园死了一只秃鹫,郑晓廷听到后异常兴奋,带人到掩埋地将这只已经死了十多天的秃鹫挖了出来,高温炎炎,秃鹫尸体的气味像生化毒气一样难闻。挖到的标本已经腐烂了,郑晓廷却高兴得像捡了宝贝一样,回去后不眠不休把秃鹫尸体做成了标本。

 

2006年,郑晓廷的第一本科普性质的专著《地球生物起源》正式出版。他在其中写到:“我认为我找到了解开地球生命起源与变化形成原因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在热河生物群早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兽脚类恐龙向鸟类变化过程中的大量化石标本。” 

2007年,郑晓廷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中国河北北部早白垩世发现一具四枚长尾羽的新反鸟》发表在《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上,并将新鸟命名为秀丽似原羽鸟。2008年郑晓廷团队发现了第一只在中国出现的带有毛发的异齿龙化石,并推断或许最早的恐龙和它们相当一部分后裔都是带“毛”的。2009年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引起学界轰动。

2010年,郑晓廷受聘为临沂大学教授,与临沂大学合作建立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组建团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同年郑晓廷等人又在《科学》上发表了《有关“细弱飞羽羽轴体现始祖鸟和孔子鸟有限飞翔能力”的评论》文章。

201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徐星得出了“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恐爪龙类”的结论,使鸟类演化过程中始祖鸟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战,并将他们发现的一种新的类似始祖鸟的兽脚类恐龙命名为“郑氏晓廷龙”。相关论文发表在2011年7月的《自然》杂志上。这无异于向古生物学界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一时间“始祖鸟是龙不是鸟”的话题引起学界甚至普通百姓的热议。

2013年3月,在短短3天之内,《科学》与《自然》杂志先后刊登了以郑晓廷为第一作者的论文。3月15日,《科学》首先刊登了郑晓廷等人的科研成果“基干鸟类的后肢羽翼与鸟类腿羽的演化”,证实了早期鸟类在演化过程中曾经拥有大型的腿羽,并且用过四个翅膀飞翔。3月17日,《自然》杂志又刊发了郑晓廷等人题为《早期鸟类卵泡揭示鸟类生殖演化》的论文,该研究基于其馆藏的一件长尾的热河鸟化石和两件反鸟类化石,首次揭示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前所未知的阶段——生殖阶段的演化信息。

迄今为止,郑晓廷及其团队、合作者在《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古脊椎动物学报》等国内外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40余项。

从矿长到学者再到教授,郑晓廷又一次完成了人生跳跃。从锅炉工到大学教授,这位初中肄业的博物学家,在闪转腾挪间的职业变换中,毫出了一幅恢弘壮丽的人生画卷如一颗生命力蓬勃的金种子节节攀升,七十载春华秋实,如今累累硕果、苍劲如盖。在他身上衍射而出的是中国科学家皓首穷经、格物致知的浪漫主义,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力量勤勉治学、的最好注解。

想了解更多郑晓廷的传奇事迹,敬请关注由凤凰网和金种子酒业联合推出的《2023中国力量年度人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金芒,在泥土中馥香,在岁月中沉淀,金种子·馥合香邀您一起融众香之长,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第7期|博物学家郑晓廷演绎“中国人的科学浪漫主义”视频如下:https://v.ifeng.com/c/8UVoQZgQBJQ



用户名:
 
密  码:
 
· 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Copyright(c) tianyu.cc All Right Reserved.© 2009
技术支持:临沂信息港 鲁ICP备11023576号 版权所有:天宇自然博物
地址:平邑县城莲花山路西段  电话:(0539)4291666